当前位置: 首页 > 德育建设 > 第3周 国旗下的讲话(西校)

第3周 国旗下的讲话(西校)

2017年02月27日 18:18:51 访问量:2167

     做人要做到“六个要”

            ------学习《诫子书》

      鄄城一中纪检书记  陈 峰同志

老师们、同学们:

早晨好!

今天,是农历二月二。俗话说“二月二,龙抬头”。龙抬头,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,汉族有,其他民族也有。俗称青龙节,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。人民庆祝“龙头节”,以示敬龙祈雨,让老天保佑丰收,故“龙头节”流传至今。我们都是炎黄子孙,都是龙的传人。让我们这些龙的传人都打起精神,我们一起吟诵一篇短文,来个虎啸龙吟。挺胸,抬头,准备好了吗?我说一句,大家跟读一句:

“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;非澹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;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怠慢则不能励精,险躁则不能冶性。年与时驰,意与岁去, 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。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!”

   这篇短文的题目是《诫子书》。相信许多老师和同学都很熟悉。作者,三国诸葛亮,中国智慧的化身。这份家书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,这份家书可以说是作者临终前写下的对子女一生的经验总结。虽然仅仅八十六个字,但是言简意赅,微言大义,读来使人如醍醐灌顶,让人由衷地感到:真正的智慧,确实可以穿越时空,历久弥新。原文是这样的,怎样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?在文中,诸葛亮为我们为我们明确提出了“做人六个要”,让我们来共同品读这封家书:

  一、做人要学会宁静

  “静以修身”、“非澹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”、“夫学须静也”。这些都在规劝世人,做人要学会宁静。心境平静是修身和学习的基础,只有让灵魂安顿下来,才能够让自己的境界有所提高,只有让内心平静下来,学习才会偶有所得。

  二、做人要学会节俭

  “俭以养德”。这是在向我们昭示节俭的效用。在商业化日益流行的今天,所有人都热衷于消费,有时候消费超出了自己的承受能力,这是非常不值得提倡的例子。诸葛亮说“俭以养德”,也许是对我们当代人一个响当当的警示,它意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:

  品德高尚的人,往往是那些懂得节俭的人。

  三、做人要擅于学习

  “才须学也”、“非学无以广才”。任何一个成功的人,都是擅于学习的人,这在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尤其如此。信息爆炸的今天,一个人的知识丰富与否,就在于他是否乐于学习、擅于学习。

  其实学习也不难,拿起一本书、来一场旅行,都可以是一种学习。所以你还有什么理由借口懒惰呢?

  四、做人要建立志向

  “非志无以成学”。我们常说,兴趣是第一位的,事实上志向比兴趣更为重要。因为兴趣有可能是三分钟热度,但志向则是长期支撑我们学习的动力。因此,建立一个合适的志向,将会有利于我们的学习,成为我们乐于学习的恒久推动力。

  五、做人要懂得勤奋

  “怠慢则不能励精”。在这里,诸葛亮想说的其实是勤奋的重要性。要想做成任何一件有意义的事,勤奋是必不可少的性格因素。三天打鱼,两天晒网,这种极其懈怠的做法,是不能引领我们走向成功之路的,只有日复一日的勤奋,能让我们在某个领域成为专才。

  其实勤奋很困难吗?每天只需要早起床半小时,你就能比别人多奋斗三十分钟了。道理就是这么简单。

  六、做人要学会惜时

  最后是“年与时驰,意与岁去, 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”。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,每个人也就能活那么几十年。你拖沓一天,你就荒废一天。一天一天地积累,最终你荒废的是你的整个一辈子。

诸葛亮的儿子,信中的书写对象诸葛瞻,做到了他父亲提出的要求:品学兼优,成长为蜀国大将军。为了保卫蜀国,37岁战死沙场,实践了儒家“文死谏,武死战”的格言,成为一个忠烈人物。诸葛瞻的儿子,诸葛亮的长孙诸葛尚,也同他父亲一起战死在绵竹。诸葛瞻的次子诸葛京,于264年迁居河东(今山西夏县西北),后任县令、江州刺史等职,在书法艺术和绘画艺术方面,也有一定成就,继续发扬了诸葛家族良好的家风。

《诫子书》可以说是历史上难得的做人处事求学的金玉良言。是中国良好家风建设中的瑰宝之一,值得我们反复诵读,从而指导我们的学习和生活。

老师们,同学们,在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,我们最缺乏的就是沉下心来听听古人良言的淡定与从容。今天,国家大力倡导家风建设,我很是赞成。希望我们每一位班主任老师也能积极践行这项工作,指导并带领广大同学弘扬中华民族良好的家风,如结合《了凡家训》、《颜氏家训》、《朱子家训》等,制定符合自己班级情况的班训,让班训成为优秀传统文化,优秀传统家训的良好载体。让我们中华民族的好家风造福世界,造福人类!

下面,请大家跟我一起再次大声诵读《诫子书》:

夫君子之行,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;非澹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。夫学须静也,才须学也;非学无以广才,非志无以成学。怠慢则不能励精,险躁则不能冶性。年与时驰,意与岁去, 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。悲守穷庐,将复何及!

 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2017-2-27

编辑:团委
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
山东省鄄城一中 版权所有
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鲁ICP备12002667号-4
联系地址:山东省鄄城县环城南路49号
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